古代的祭祀活动,出于对神的敬畏和虔诚,人们把最好的东西献给神灵,以求得神的庇佑。最初的送礼就是由此而来。
可能是因为送给神的礼物没有多大的成效,神只是默默地注视着送礼的人们,连喷嚏都不打一下。人觉得没有多大意思,于是在神灵面前只放一些诸如水果之类的廉价礼品,而把好东西送给对自己有帮助的人。中国人一向讲究实用主义,连敬神都带有功利性质,目的是求神保佑。西方人则是在神面前忏悔,以求得心灵的安宁。
于是,送礼的目标由神转向人。
从孔子开始,“礼”是儒家学说的重要部分,而送礼则是“礼”的精髓,西汉的儒生戴圣潜心研究儒学中的“礼”,制定了送礼的最高准则:礼尚往来。
戴圣在《礼记·曲礼上》中说:礼尚往来,往而不来,非礼也,来而不往,亦非礼也。
其实,孔子早已演绎过一场精彩的礼尚往来。《论语》中有记载:春秋时期,孔子和阳货政见不合。阳货想见孔子,孔子避而不见,阳货想了一个办法,派人在孔子不在家的时候送一头烤乳猪给他。阳货知道孔子最喜欢吃烤乳猪,又最崇尚礼尚往来。孔子左右为难,自己嘴馋乳猪,又不想见阳货。他也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,收了乳猪,派人瞅准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访。谁知阳货早知道了,将孔子堵在半路上奚落了一顿。
后人送礼就踏踏实实的了。你送我一只烤乳猪,我就送你一只烤全羊;你给我一箱白兰地,我就给你一箱威士忌。如果你递给我一支“红塔山”,我回敬一支“大中华”,你可能要折腾一晚上:到底要不要买一盒“大中华”明天敬烟?
礼尚往来讲究的是平衡、对等。张三的儿子满月李四送了五百块钱,张三得记牢,等到李四嫁女儿的时候同样要送五百,或者随物价的变动而调整。如果有七大姨、八大姑的得搞一个小本本记上,遗漏了一个就是非礼了。
送礼已成为中国的一种文化礼仪。
上一篇:送礼从物质需求转向精神文化需求
下一篇:礼品送好有学问
[责任编辑:CJ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