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追求新的时尚时风。
时代风潮也是改名的原因之一。思想文化之风的转变,必然会影响到一些人,如清末的革命党人,投入革命队伍后改名,章太炎、蔡孓民等名字的出现都是这种新思想的产物。蔡元培本来是前清进士、翰林院编修,字鹤卿,思想转变后,改字孓民,表示为炎黄的孓遗之民。
20世纪二三十年代,西渡留学之风渐盛,受之影响也有人改名。比如:著名作家巴金,原名李芾甘,在巴黎留学时,一度崇尚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,因此从二人的名字中的首尾各取一字,成现名。又比如:教育家陶行知,少年时,因为崇拜王阳明的“知行合一”的思想,故名“知行”;留美后又受实验主义的影响,认为凡事并非“知而后行”,而是“行而后知”,于是又改名“行知”。
在当代,因时代的影响而改名的也不少,其中影响最大的恐怕属“文化大革命”时期。“文革”之风盛行之时,许多人纷纷取名“卫红、学青、学彪、爱越、爱兵、永革、继革、卫东”等等。随着林彪、江青等人政治生命的终结,那个时代结束后,这些名字便显得可笑滑稽了,再一次改名、亦是在所难免的事情。
2、不喜欢原名的粗俗、难听。
孩子初生之时,取名只能由父母长辈去完成,所取的名字也都是根据他们的性情爱好取得,孩子长大后可能不一定喜欢,也不一定能体现孩子的性情、志趣,因而可能会改名,在前些年的农村,人们有给孩子取丑名的风气,以为丑名能够消灾避邪,等孩子长大读书后,觉得名字难听、粗俗,因而重新取名,有时候是自己改名,有时是父母主动请人帮助改名。本来有的孩子叫“狗剩、铁蛋、黑妞”等,上学后自己又改名为“志坚、江波、思媛”等。比如:鲁迅先生的伯父本来叫“仲升”,北京话发音为“仲生”,与“众生”相同,众生又有牲畜(众牲)的味道,含有骂人意味,所以不愿意再使用了,遂改名“伯升”这个名字。
3、因人而异的改名原因。
一般情况下,改名是出于自愿,出于自己对新事物的追求和热爱,但偶尔也有人被动地改名。汉语同音字较多,偶然写了别字,又不便于纠正,就只好将错就错地用了。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的改名就是如此。李四光原名李仲揆,14岁时赴日本留学,不小心在护照姓名栏里填上年龄“十四”。
护照不能涂改,于是他就将“十”字添笔改为“李”,“四”字无法改。但“李四”这名太不雅观了,他无意间抬头看到“光被四表”的横匾,就在“四”后边加了一个“光”字,“四光”有“四方皆光明”的意思,也算一个不错的名字组合。还有就是在颁证、户口迁移等等过程中,发生了一些把原名给搞错了而将错就错的情况。不过,这种被动改名,纯属意外之误。另外的情形,那就是非改不可了。
在封建时代,皇帝、上司的好恶关系到一个人的身家性命,皇帝不喜欢,名字就得改。有个叫杨村的人参加科举考试,有人说他的名字与反叛首领的名字相同,应当改名,否则怕难考中,于是此人改名为杨非林。清代康熙年间,有位满族人叫揆叔,虽然已经死了,但雍正还是讨厌他。于是有一位叫张冰瑾的学名也叫揆叔的人怕忌讳,去掉揆字,改名为叔。孙中山原名孙文,字载之,因追求革命,流亡日本后,为继续从事革命,遂改名“中山樵”。
此外,封建时代的避讳制度也迫使许多人改名、换姓,这些更为常见。如汉代蒯彻因避武帝刘彻改名“蒯通”;东晋王衍因避成帝讳而改名“夷甫”;南齐萧道先避讳高帝萧道成而改名“景先”;五代后唐的杨檀,因名字的后半部犯明宗李存檀(此字去掉木字旁)讳而改名“光远”……
4、不要轻易改名。
很多书摊上出现了一些描写姓名和命运关系的书,这些书的内容都是讲姓名如何能决定人的命运的。取什么样的名字能当官、能发财;取什么样的名字会倒霉;取什么样的名字会克夫,等等。这些书还介绍如何用名字来预测人的一生,如何给孩子取名,等等。然而,基本上都是《姓名与人生》之类的内容,并未涉及到真正的易学知识;如果读者不懂易经,不具备辩证思维能力的话,看了这些书籍,自己却一知半解、盲目改名,有可能把本来可以使用的名字给改的更差了。
如果读者不具备判断名字好坏的的能力,最好是咨询专业的易学命名专家。亦或是您能够确认自己的“运气确实很差”的情况下,才能对“是否改名”作出正确的决定。取名改名不像“购买饰品”那样,今天买了明天又可以换,因此,改名字宜慎重。最好是委托资深的周易姓名学专家,方为稳妥。
【圣轩阁名学网】业务范畴:宝宝取名、个人改名、产品命名、公司取名、品牌设计、商标注册、国学培训等,您有相关问题可与我们联系!
上一篇:改名常用的8种艺术方式
下一篇:天津市王女士为女儿改名
[责任编辑:YM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