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,汉族人的称谓从姓、名到字、号,基本形成一定规律,可谓有章可循,保持相对稳定。总体看汉族人姓名虽然起伏变化不大,但不同朝代的姓名因受时代潮流影响,仍带有当时的一些特点,其命名习惯也很不相同。
商周时期起名特点
据《周礼》:“婚生三月而加名”,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,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。当时的习惯,崇尚以天干为名。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来命名,主要以天干命名,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(十个天干)。如太乙,成汤(天乙),太丁,盘庚,帝辛(纣)外丙、仲壬、太甲……武丁(盘庚曾孙)。
周代以后对命名有所讲究。春秋鲁桓公六年(705)鲁桓公问命名应遵守的礼节时,大夫申 提出“信”“义”“象”“假”“类”五条(“五则”)。到战国时,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,如屈原(皇揽揆余初度兮,肇锡余以嘉名)。随着儒学的兴起,对起名的讲究越来越复杂,成书于战国年间的《周礼》中对命名除了前面提的主要注意的五条之外,还规定了“六不”。即(1)不以国(2)不以官(3)不以山川(4)不以隐疾(5)不以畜牲(6)不以器币。
秦汉时期起名特点
秦汉以后,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,在命名方面除了对“五类”、“六不”同样讲究外,还对一些寓含王霸意义的字眼如龙、天、君、王、帝、上、圣、皇等字禁止使用。汉代人名字多为单名。王莽曾禁止以两字为名。如东汉天文学家张衡,三国时著名政治家曹操。东汉末年荆州刺史刘表的儿子刘琦、刘琮,均为单名,以“王”字偏旁表示兄弟同出身王侯之家。
魏晋南北朝时期起名特点
魏晋以后,一代代的学风、思潮、单从命名方面即能看出一些。如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,玄学盛行,起名讲究高雅。如盛行以“之”命名,如王羲之子献之,孙静之、桢之。画家顾恺之,将军刘牢之,科学家祖冲之,史学家裴松之,文学家颜延之,杨衔之等。
南北朝佛教盛行,取佛僧名成了时髦。一时间,僧佑、僧护、僧智、梵童、摩诃之名比比皆是。据正史载,南北朝带僧字的名有122人,昙者39人,佛者24人。
唐宋时期起名特点
唐人追求雅,以文、德、儒、元、雅、士等字命名很流行。唐宋时,道炽一时,僧也极红。以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行命名成了时尚。
唐人名字多喜标排行。如诗人李商隐称李十六、刘禹锡称刘十九。在杜甫的《草堂诗笺》中可见张十三建封、卫八处士、唐十八使君等排行称谓。当时的排行包括远房兄弟在内。
宋人崇尚黄老之学,在文人中多以某某老、某某、某某翁为名,清代文学家赵翼存《陔余丛考》中,列举名为胡唐老、刘唐老、孟元老、陈朝老的就有19例。
辽、金、元时期起名特点
辽、金、元朝人名多用“奴”、“哥”等字。如辽景帝的儿子名耶律药师奴,元宪宗本名蒙哥。这些可能和少数民族的特点有一定的关系。
明清时期起名特点
宋以后,尤其明清,字辈谱命名法最盛行。至今,从农村族谱中可看出这一现象。其字当然是些寓意吉利的字,如文武,富贵、昭庆、德祥、龙凤、昌盛等。 明清以族谱命名为特征,影响很大。就以中国第一家族孔门为例。1744,乾隆为孔子后裔定了三十个字为:希言公彦承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垂维佑 钦绍念显扬。清代满族贵族则喜欢用安、福、永、泰、保全、常荣、桂祥等吉利字命名。
“五四”运动后起名特点
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,各种进步思潮的传入,社会制度的变革,“两千年一贯制”的汉族人姓名结构也出现种种演变。从“五四”运动到现在不过才80多年,但中国人姓名演变之。可以说要超过以往的两千年。近几十年来汉族人姓名演变呈现以下趋势:
(1)复姓大量减少,逐渐演变为单姓
(2)汉字简化带来一些姓氏合二为一
(3)男女平等,妇女也堂堂正正有了自己的名字。古代的女子有姓无名,在家只有小名、乳名,对外则称某某氏。
上一篇:源自《诗经》的名人名字
下一篇:郭敬明电影《小时代》人物名字分析
[责任编辑:CJ]